我們可以把「框架」想像成相機的取景框,因為取景框的鏡頭只能呈現有限的角度,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它框定的一部分景色,這就是框架效應。同理,狹隘框架就是形容人在決策時沒能綜觀全局。
按照傳統金融學理論,理性人的認知不存在取景框,他們的視野是綜觀全局的。但現實中的人做決策都會受框架影響。
在金融市場上,框架效應會如何影響人的決策呢?
為了更好地觀察金融市場,你先試著在腦子裡畫一幅圖—一個立體的金融市場,存在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切面維度,指的是在一個時點上,觀察市場上的很多投資類型;另一個是時間序列維度,指的是固定一個投資物件,看它在不同時點上的表現。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維度來看狹隘框架的影響。
投資組合理論
你一定聽說過「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說法,把這個道理用在投資上,就是「別把所有錢都投資於同一個標的」,應該分散投資,這就是理性投資決策最重要的理論: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應該怎樣組合效果才最好呢?以股票投資為例,即便你找到了一支世界上最好的股票,也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在這檔股票上,因為這檔股票如果股價上漲,你會賺錢,但如果價格下跌你就會虧錢,單一投資風險太大。為了降低風險,你決定再買一檔股票,這時你應該買一支價格波動方向與之前那支相反的股票,才能分散風險。將波動方向相反的兩檔股票組合在一起,比起將第一好的股票與第二好的股票結合在一起風險要小。
投資組合理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兩檔股票組合不如三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三檔股票組合不如四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依此類推。
所以,當組合中股票數目相當多時,單一個股的波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會被其他波動相反的股票完全抵消,決定整體風險的不再是單檔股票的波動,而是已購股票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理性人不會關心單一資產的上下波動,道理很簡單,單一資產的波動會被其他資產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理性投資人只關心資產之間的協同有沒有發生變化,而不會去查看單一投資的漲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