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維也納公約」及由其締約國簽訂之「蒙特婁議定書」主要用以解決酸雨問題。
- 3年
- 5年
- 8年
- 10年
- 經濟發展
- 環境保護
- 社會正義
- 民主法治
- 8.0
- 7.0
- 6.0
- 5.0
- 19次
- 21次
- 23次
- 25次
- 氟原子
- 氯原子
- 碳原子
- 氫離子
- 9℃
- 0℃
- ?9℃
- -18℃
1. 「維也納公約」及由其締約國簽訂之「蒙特婁議定書」主要用以解決酸雨問題。
我們可以把「框架」想像成相機的取景框,因為取景框的鏡頭只能呈現有限的角度,所以我們最終看到的只是它框定的一部分景色,這就是框架效應。同理,狹隘框架就是形容人在決策時沒能綜觀全局。
按照傳統金融學理論,理性人的認知不存在取景框,他們的視野是綜觀全局的。但現實中的人做決策都會受框架影響。
在金融市場上,框架效應會如何影響人的決策呢?
為了更好地觀察金融市場,你先試著在腦子裡畫一幅圖—一個立體的金融市場,存在兩個維度:一個是橫切面維度,指的是在一個時點上,觀察市場上的很多投資類型;另一個是時間序列維度,指的是固定一個投資物件,看它在不同時點上的表現。下面,我們就從這兩個維度來看狹隘框架的影響。
你一定聽說過「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說法,把這個道理用在投資上,就是「別把所有錢都投資於同一個標的」,應該分散投資,這就是理性投資決策最重要的理論:投資組合理論。
投資應該怎樣組合效果才最好呢?以股票投資為例,即便你找到了一支世界上最好的股票,也不能把所有的錢都投在這檔股票上,因為這檔股票如果股價上漲,你會賺錢,但如果價格下跌你就會虧錢,單一投資風險太大。為了降低風險,你決定再買一檔股票,這時你應該買一支價格波動方向與之前那支相反的股票,才能分散風險。將波動方向相反的兩檔股票組合在一起,比起將第一好的股票與第二好的股票結合在一起風險要小。
投資組合理論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兩檔股票組合不如三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三檔股票組合不如四檔股票組合分散風險的效果好—依此類推。
所以,當組合中股票數目相當多時,單一個股的波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會被其他波動相反的股票完全抵消,決定整體風險的不再是單檔股票的波動,而是已購股票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理性人不會關心單一資產的上下波動,道理很簡單,單一資產的波動會被其他資產平衡掉,對風險沒有影響;理性投資人只關心資產之間的協同有沒有發生變化,而不會去查看單一投資的漲跌。
投資報酬率
計算公式: 投資報酬率(%) = 投資淨損益 / 總投入資金
例如:你朋友要開一間牛肉麵店,你出資100萬元投資入股,
1年後你朋友賺到錢,除了分潤當年的營業獲利20萬元給你,
並且也用120萬將你的股份買回,因此股份上你也多賺了20萬。
因此你的淨損益一共是40萬元。
投資報酬率(%) = 40萬/100萬 = 40%
投資報酬率也可能有虧損
例如:你投資朋友水餃店100萬入股,
但一年後不但沒賺到錢,而且還無法繼續營運下去,
最後你只拿回10萬元,
因此你的淨損益是 -90萬元。
投資報酬率(%) = -90萬/100萬 = -90%
例如:請問以下哪個比較好?
投資案A. 費時 10年,總報酬率200%
投資案B. 費時5年,總報酬率100%
因為A和B時間尺度不大一樣,因此很難互相比較。
不過如果都把時間變成以「一年」為單位就能互相比較了
因此又稱為「年化報酬率」
計算公式說簡單也簡單,
但如果覺得複雜也不需要特別去記。
年化報酬率(%) = (總報酬率+1)^(1/年數) -1
如果你覺得公式複雜可以先跳過,等以後有需要再看就好,
以上面的投資案為例:
投資案A. 費時 10年,總報酬率200%
(200%+1)^(1/10) -1= 3^(0.1) -1 = 1.116 – 1 = 11.6%
投資案B. 費時5年,總報酬率100%
(100%+1)^(1/5) -1= 2^(0.2) -1 = 1.149 – 1 = 14.9%
所以放在1年的時間範圍下,投資案B明顯優於投資案A
這就是年化報酬率的好處。
另外補充一個小資訊:
在金融業所有人談到「報酬率」三個字,講的都是「年化報酬率」
所以如果有人講報酬率但卻不是指一年,
那我們通常會說這是「總報酬率」才能區隔。
這個計算就簡單了,
同樣公式不用硬記,了解觀念比較重要:
總報酬率(%) = (1+年化報酬率)^(年數) -1
例如:年化報酬率 6%,10年後能賺多少?
(1+6%)^10 -1 = 1.06^10 -1 = 1.79 -1 = 79%
投入100萬元,在10年後會變成 179萬,淨利79萬。
這部份如果覺得複雜可以跳過,
後面我有幫你準備EXCEL讓你簡單做計算。
要計算股票的報酬率,首先要了解投資股票損益包含2部分:
1. 資本利得:也就是股價的漲跌
2. 股息配發:拿到手中的現金股利、股票股利會影響股價
在還沒買股票之前,要預估報酬率很容易:
股票潛在的年化報酬率(%) = 未來預估每股盈餘(EPS) / 每股股價
例如你預估公司每年盈餘10元,股價200元,
那報酬率 = 10/200 = 5%
現實中因為盈餘不會每年都完全相同,因此這只是個概估。
不過當你已經買進股票後,實際的報酬率應該怎麼計算呢?
因為如果公司有發現金股利、股票股利(公司發股票給你)時,
由於有除權息的問題,會讓計算變得複雜,
因此這裡提供兩個簡單的計算方式:
方法1. 用最後的資本利得+總股息配發,與最初的總投資額去算
比方說不管股價變成多少、股票張數變幾股,
這一比投資最初投入了30萬,一年後股票總淨值變成32萬,並且領了1萬元現金股利。
報酬率 = (2+1) /30 = 3/30 = 10%
當然這種算法在時間很長的時候會有一些誤差,
例如一個10年的投資,
第1年拿回的現金股利如果再把它投入產生複利,
會和第8年的拿回的現金股利效益不一樣。
用下面方法2的還原股價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方法2. 用還原股價計算報酬率
當配發股票股利或現金股利時,股價會同步進行「除權、除息」,
股票的市價會根據配息多寡被強行調整,
背後的意義是調整資產分配,但總價值不變。
單純用被調整後的股價來算報酬率時,
就會只看到漲跌但忽略掉配發的股利。
不過有一種特殊的股價,稱為「還原股價」
他的編制方式是已經把過去的配股配息狀況也考慮進股價中,
你只要比較現在和過去的股價變化,就能直接算出真正的報酬率。
例如台積電今天還原股價是240元,3年前還原股價是160元,
總報酬率 = (240-160) / 160 = 80/160 =50%
年化報酬率 = (1+50%) ^(1/3)-1 = 14.5%
國內雨衣龍頭達新(1315)年初出售台中舊廠土地,處分利益入帳,今(12)日公告上半年稅後純益52.35億元,換算每股獲利高達27.43元。達新今天尾盤股價急拉,終場大漲4.2元、收在61.4元,創股價歷史次高。
達新第2季稅後純益51.47億元,比起第1季的8,737萬元爆炸成長57.9倍,主要因為達新2月中公開標售台中舊廠,處分利益高達50.65億元,第2季入帳。
如果以本業來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拖累,達新第2季營業淨損9,516萬元,處於虧損狀況。
達新是在今年2月中,公開標售台中舊廠土地,由於土地面積廣達2,593坪,且地點位在台中七期大遠百旁的精華地段,達新開價72.35億元 ,最後以83.7589億元由興富發搶下,成為台中房市重要指標。而這也為達新今年營運吞下超級大進補丸。
在此之前,達新去年3月也標售位在台中大遠百商圈附近的土地及建物,為原本的員工宿舍,最後以6.22億元標出,相關處分利益同樣在去年第2季入帳,推升達新去年第2季每股獲利衝上2.51元。
類股指的是某一個產業,例如:電子、金融、鋼鐵或營造建材等,輪動指的是輪流變動,類股輪動簡單說就是市場上產業會有循環 ,因為每個產業都有可以當領頭羊帶頭的時候,那個產業來帶頭,還要加上目前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狀況,當需求面大於供給面時,很多人搶著買相關產品,該類股自然成為盤面上的主流類股,例如當國家要重大建設時,會用到的原料不外乎是鋼鐵及水泥類股;營建類股也常因而受益;當寒暑假來臨時,就容易帶動食品類股、宅經濟產業及觀光類股等,這就是類股輪動,資金會聚焦於某些類股中,也就是所謂的盤面上領導的主流類股。因科技越來越進步,科技產品越來越多,以前有電子雞的電子產品,很多人搶著買。現在科技類產品種類也越來越創新、實用、效能佳及吸引消費者的特性,陸續有新型的手機產品、VR虛擬實境產品、人工智慧型機器人等產品出現,因有提供這些產品生產製造元件的相關廠商,因此就有這些相關產品相關製造或代工廠商的概念股出現,如手機就有蘋果概念股、三星概念股、小米手機概念股及國內手機大廠宏達電概念股等。
而利率、匯率、原物料漲跌、景氣、國際重大展覽及疫災等有時也會影響類股輪動,常會聽到景氣循環類股、日圓貶值受益股、人民幣升值受益股、台幣升值受益股、太陽節能類股、電動車或消費性電子產品、防疫藥品及生技醫療類股等。
在類股輪動中要特別留意二個很重要的觀念
一、板塊及主流的觀念:某一檔股票的大漲,可能是某個主力在炒,但如果是一群同樣屬性在大漲的股票,就極可能是一群主力一起在炒,所以炒板塊及主流的觀念一定要有,因此觀察類股板塊的漲跌更甚於只觀看個股漲跌,類股同漲準確性也比只漲某檔個股來的高,且投資風險性也相對低。
二、如何在資金輪動中觀察下一波的主流:就是找比大盤強的強勢股,大盤強勢時,該類族群比大盤更強勢,大盤弱勢時也比大盤強勢,例如當大盤漲1%,該類股漲5%以上,這還要配合著一個觀念,大盤與類股的相對位置或位階,這才是重點所在,例如大盤已經是均線多頭排列的多方架構,某類股卻仍是均線空頭排列的空方架構,該類股當日雖然比大盤強是當日強勢類股,但非常有可能只是跌深強力反彈,曇花一現一日行情而已,因此當大盤是多頭排列時,類股也需比大盤強勢的多頭排列。
1.投資績效的提升:
由於基金是由投資信託公司內部的研究團隊負責操作,自己不懂沒關係,而且以法人的資本操作會比散戶具有賺錢優勢,所以一般來說,平均的投資績效會比隨便買來得好。
2.可以從小額開始投資:
買一張股票動輒好幾萬、房地產投資光是自備款更是以百萬計,不過買基金卻只要用持續的小錢,定期定額買進,也能累積大財富。定期定額投資是指投資人每隔一段時間,通常是每一個月,投資固定金額於固定的基金上,不必在乎進場時點,也不必在意市場價格的起伏,時間到了就固定投資,像每個月依照自己的能力,穩穩投入3,000、5,000元,很適合小資族。有專家算過,如果每月投資3,000元,持續30年,以年化報酬率14%複利計算,30年後將成長至356.8倍,等於每年投資3萬6千元本金,就會滾動成1,284萬元。
3.分散風險: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基本投資原則,也常常聽到投資分析師說要分散風險,要把資金作比例的分配,可是投資人手中資金有限,一旦分散,可能連一張高價股都買不到,還要如何分散投資?所以集結眾人之力的基金,可以把投資人的錢分散到各種股票上,某些跌價股票的損失可以因其他股票漲價而抵銷,風險自然能有效的分散。
4.不必理會市場變化:
不像買股票全是由自己操盤,漲停很開心,跌停連覺都睡不著,每天都在擔心錢被套牢,心情大洗三溫暖。因為基金是委由專業經理人操盤,自己不用身歷其境,自然不受干擾。不過基金百百種,可以挑你看好的產業、獲利較穩定、或是手續費相對便宜的。
長期投資,股票資產是持續增加,但過程絕非一帆風順。保持樂觀與對市場敬畏的態度是重要的。穩定的投資心態是藉由不斷的大量閱讀,與實際持有股票操作體驗慢慢成長,建立正確的投資心法,再搭配細膩的操作技巧,更容易成功。
這些年來,常見到人們面對市場的恐懼與貪婪,我們要記得隨時保持冷靜與理性的投資思惟,如此才能從容面對市場巨變。
再次提醒 :
#投資股票務必用的是多餘的閒錢
#切記不要過度投資
#不可槓桿操作
#非不得已不要被迫賣出股票讓多年的堅持毀於一旦
有的人安享富貴,有人貧苦一生,有人暴富,有人適合勞而有穫。戲還沒唱到最後,在任何一關鍵時刻皆有可能改寫人生。世界並不會依照我們想要的模式運轉,重點還是在自己, ,世事並非盡如人意,學習如何與自己內心的小宇宙和睦共處,如何越過橫逆,當風暴來襲時才能更善更美。
萬物皆是神賜,我之渺小如芥菜種子,微於茫茫大千中,在光陰彈指中巧遇大家。巴小智只是短暫的過客,誠心希望這份五年期的投資報告能確實警惕大家,即使小小的現金股息,只要持續投入便可讓股票增長,藉由時間複利讓投資人從容離場。會是一次不慌不忙,優雅的投資旅程。
沒有找對方法,走入了歪路,總想著一夕致富,非旦修煉一無所獲,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貪婪恐懼的鎖鏈。奉勸各位不如坐下來喝一杯好茶,讀一本好書, 在平淡中品味生活也是美事一樁..
列為股票操作,在轉投資項目上所看到上市櫃公司例如台泥(1101)、中美晶(5482)、佳醫(4104)、力成(6239)都名列其中,就不意外了,雖然涵蓋的產業相當廣泛,有水泥、有生技、有太陽能,還有半導體等,但由於僅是短期投資的操作,加上規模僅為4.1億元,相較於2013年Q2公司帳上現金14.27億元相比,都在合理的範圍內。
換言之,看到這琳瑯滿目的轉投資公司,只能說**的財務部門比較積極,想要創造出比銀行定存更好的投資效益,而外部投資人在檢視時,其實只要沒有影響到公司正常營運活動所需的資金,都還在可「忍受」的不完美之處。
從公司的財務投資,其實可看出一家公司的經營文化,舉例來說,信錦(1582)同樣帳上有滿滿的現金,但卻沒有進行任何短期投資的股票操作,雖然呈現出信錦(1582)穩健與保守的態度,但也由於這樣穩健與保守,反應在股價上就是相對平穩與安定,反觀財務投資較為積極的**(2486),股價的波動也就較為活潑了。
選擇資產組合時,需要考慮你看待風險的角度。
關鍵在於,什麼樣的資產配置不會讓你掛慮,晚上能睡得安穩。
當決定開始投資股票,要先確定自己是那種在多數人不看好股市時,也不會輕易逃開的人。尤其是當股票價值大幅下跌的時候,你能夠忍住不賣股票。也許年紀輕又有穩定收入,那就具備讓投資組合的配置偏重於股票的合適方式。
但只要你無法控管好自己面對股票「漲跌起伏」的情緒,那你就不適合大量投資股票。
畢竟誰不痛恨虧損呢?但我認為大部分人其實沒有他們聲稱的那麼痛恨, 否則為何許多散戶總是會反覆犯同樣的錯誤, 一再追高殺低呢?
許多投資人不但不像他們口中說的那樣痛恨虧損, 反而已經漸漸習慣虧損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口嫌體正吧。這真的非常可怕,
因為人類習慣的力量非常強大,一旦習慣虧損這件事情,未來持續虧損的機率相當大,
光是我周遭的親友, 就已經有非常多這種習慣虧損的例子。這就是所謂的慣性,
符合牛頓第一定律。
一個真正痛恨虧損的投資人,一定會盡最大努力避免虧損。於是他們會持續學習,
持續進步, 不會老是犯相同錯誤。更重要的是,因為痛恨虧損,他們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必定小心謹慎,
不會盲目樂觀。
如果因為過於謹慎而錯過某檔飆股,並不覺得十分痛苦。但如果因為不夠謹慎而陷入虧損,那我會十分悔恨,並且永遠記取教訓。許多人總是記得自己過往獲利,卻時常忘記自己虧損的怨恨。多數人則剛好相反,
獲利除非是特別豐厚, 否則我通常不會特別印象深刻,
然而若是虧損,即使只是些微損失,都會讓我難以忘懷。
大幅保護投資者的本金, 降低風險, 這個概念本身非常容易懂, 困難的是執行面。價值投資者會給股票定價, 而不是給市場定時間,耐心可能是價值投資最困難的地方, 因為好價格不容易出現,往往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尤其是在牛市階段,更是會讓人等到發瘋。結果理想的價格不但沒有出現, 反而股價還一直上漲,此時價值投資者因為堅守安全邊際的紀律,反而績效容易落後, 有些人可能就因此而動搖了。
但是其實這正是長期成敗的關鍵,
無論其他工作做得多好,如果沒有守住安全邊際,長期來說還是容易失敗, 風險也會比較高。所以價值投資至少有兩個難處, 一是要花相當多的心力學習企業估值, 二是要有極大的耐心與紀律堅守安全邊際。難怪即使巴菲特貴為股神,大力推廣價值投資的理念,追隨者還是寥寥無幾了。
靠領先的技術實力取勝,如台積電(233 0 ) ; 靠龐大的規模優勢取勝, 例如鴻海(2317 ) ;以最低成本取勝,例如日本的豐田汽車;有些是強大的品牌價值,例如美國的蘋果公司。總之,身為投資人,我們不必自己去建立護城河,我們只要能夠辨識誰擁有護城河、哪家公司護城河最大就可以了。既然如此,那麼投資人應該如何提升自己辨識護城河的能力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實際投入經營公司, 這樣一定會非常了解公司所處的產業,自然會比其他人更能夠辨識出業內誰的競爭力最強,也會更了解該如何提升公司的競爭力。
當然一般投資人不可能為了投資某家公司而自己跑去創業,
但我們可以假想自己就是所投資的公司的經營者, 這也就是業主型投資人的概念。投資人在投資一家公司的時候,是假想自己就是經營者,
去了解自己公司在業內的競爭力如何,該如何提升以至於增進獲利能力。唯有以此為出發點,
投資人才能清楚判斷公司在產業內的地位如何,獲利能力是否穩固,成長性如何. . .... 等。
股市投資的第一課就是搞清楚股票的本質,股票不是一張價格隨時變動的紙(似乎很多人是這樣看待股票的) , 股票是一家公司的部分所有權, 當你擁有某家公司的股份,你就擁有這家公司所有價值的一部分,投資人買的是公司的價值, 因此巴菲特說í 價格是你付出的, 價值是你得到的。」
價值投資根據定義就是要以遠低於企業內在價值的價格買進股票,也就是巴菲特所謂的「用5 毛錢買進1 塊錢」。因此價值投資的核心就是對企業估值,唯有清楚企業大概的價值,才知道以什麼價格買進,才能夠既承受低風險又有利可圖。而且買進的價格愈低,
風險就愈小, 潛在報酬卻愈大,
所以對於價值投資者來說,風險和報酬成反比,而不是正比。
Jason Zweig 的文章,他在華爾街日報常分享長期穩健投資的觀念,也有專屬的「智慧型投資人」的專欄(可想而知是葛拉漢及巴菲特那派的投資哲學),裡面許多文章都值得一再吸收。今天要分享一篇他寫關於投資風險的心得,跟斯斯一樣有兩種,一種是掉下去還爬得起來的淺風險,一種是會讓人萬劫不復的深風險。
原文是:Shallow Risk and Deep Risk
Jason Zweig引用Mr. Bernstein的文章,提到淺風險就是指資產暫時性的下跌。比如股價的漲跌就是一種,就跟天氣一樣這種風險是晴時多雲偶陣雨,不能預測,當然也不能預防。淺風險造成的資產下跌有個特性,它並不是指資產帳面價值跌得很少才叫淺風險(注意是「淺風險」不是「淺下跌」),意思是就算資產某時間內跌得很多,但它終有漲回來的時候。淺風險能確定的是資產並不會永久的持續下跌。
這樣的淺風險我們該如何減少傷害呢?以我自己來說,我樂於見到淺風險,只要它的起因不是來自資產本質變調。以投資股票來看,如果公司的本業的獲利能力並沒有變化太大,那麼這些淺風險就不算什麼,因為它可能只是其他投資人買賣波動所引起,或是短期市場風聲造成的下跌。根據Mr. Bernstein的定義,遇到淺風險的資產總有一天會走出來,那麼到時資產不僅恢復應有的價值,我還可能因為這段期間資產被低估而買進更多。如果以房地產來看,淺風險也可能是來自市場對房價會下跌的恐慌(如SARS),或是政策影響買方心態變保守(如奢侈稅);同樣的只要資產本質未變,那麼就都是價值入市的好機會。
遇到爬得起來的淺風險還好,如果遇到萬劫不復的深風險那就要小心了!我自己對應的理財策略留在文章最後面。
深風險也會造成資產下跌,不過不同於淺風險,深風險的資產下跌是故人一去不復返,價值只會一直往下跌。關於深風險發生原因,Mr. Bernstein研究歷史數據找出四種可能性:
毀滅性風險(Devastation):戰爭暴動引起的世界大戰,還有隕石掉落的世界未日。遇到這樣的風險,資產擁有者將無力去做什麼;比如國與國的戰爭,那麼金融資產一定是大跌,不過這時能做什麼呢?逃命或躲在家裡不被流彈打中都來不及,還管什麼資產價值。遇到這種風險只能兩手一攤,因為全世界的資產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政府強力徵收(Confiscation):前一陣子發生的賽普勒斯政府強徵國民存款稅就是一種,再往前一點阿根廷政府也曾強行把國人銀行存款充公。政府要徵稅、徵收資產不怕沒有名義,只要國會立法通過後人民只有被強迫的份,雖然很不甘願但也不能做什麼。Mr. Bernstein建議,要防止這樣的風險只能在國外購買資產,因為每當政府想強力徵收時,會想盡辦法把範圍延伸到國內每個中產階級國民的角落,一個都跑不了。
通貨緊縮(Deflation):一般人會擔心的是通貨膨張而讓物價上漲,但金融市場更擔心的是通貨緊縮,因為那代表沒有人要花錢買東西。如果一袋米現在的價格是200元,在還不缺的情況下你知道下個月米會更便宜,那你會現在消費嗎?當然不會。不過這樣就會造成消費市場不斷萎縮,企業不賺錢,薪資不漲反跌,股市與房市持續下跌的痛苦循環。不過通貨緊縮在現代市場已經不容易見到,因為各國政府為了選票不會放任這樣的情況發生,所以他們會做的事就是:儘量印鈔票。Mr. Bernstein建議,降低這種風險的方法就是購買政府公債,或是投資其他國家股市,因為通貨緊縮不太可能全世界同時發生。
通貨膨脹(Inflation):債券能抵抗緊縮,但對於通貨膨脹就完全沒有抵抗力。比如最近市場就預期美國因景氣好轉有可能會提升利率,造成債券價格下跌。最好對抗通膨的方法,Mr. Bernstein建議,就是購買全球性的股票,還有貴金屬如黃金或是天然資源的資產。
以上四個深風險都是會長期嚴重侵蝕資產,其中我認為通貨膨脹最需要經常防範,因為照目前各國政府的干預策略,未來通貨膨脹將是常態。而我認為「實體資產」才能夠有效抵抗通膨脹,正所謂有土斯有財,這也是富朋友這幾年會持續關注如何建構資產的原因。
另外,這篇文章最後也提到,雖然投資股票能夠抵抗通貨膨脹,不過淺風險反而是讓人不敢持有股票的原因。這也是股票投資者一直以來難防的通病,投資者很難有耐心的等待市場下跌然後買進質優的好公司股票,往往是處在淺風險時急著把手上股票賣出,然後在市場一片看好時(股市也可能在此時見高點)才進場買進,這一切都是心態的影響。作者提到,除非手上有足夠的現金,不然心情很難不受淺風險的下跌影響。所以,為何我會一再強調個人現金流分配的重要,因為投資需要的就是耐心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市場循環,然後在適當時機為自己攻下一座座的資產城堡!
ETF是一種貼近指數報酬的商品,其包含的投資組合依照指數所包含的成分股調整,因此投資ETF具有分散風險的優點,而投資人也可以因此清楚的瞭解到目前ETF的成分股為何。除此之外,投資人投資ETF即能以過往投資股票的方式一般,在交易時間內隨時進行買進賣出的動作,加上ETF管理費用相當的低廉,一年的管理費約為0.35%,比起共同基金2%~3%低了許多,所以ETF算是一種投資相當方便且費用低廉的商品。總而言之,ETF具備了交易方便、分散風險、透明度高等等許多優點,以下將對ETF的優點進行更詳細的介紹:
前天在電視看到一個歌唱節目,節目內容以過去膾灸人口的歌曲為主。
這才讓人發現,原來過去有這麼多好聽的歌曲,都被人們遺忘,
真是有一點可惜。
仔細想想,股票市場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大家都習慣去追逐市場的熱門股,
好像大家都有買,自己不買有一點奇怪;
不過事後卻發現自己落入一頭熱的盲點,
完全忽略了股神巴菲特經常說的
「人棄我取」的操作藝術。
【從3項蛛絲螞跡找轉機類股】
「人棄我取」的原則說得很簡單,
可是要怎麼樣去挑到真的有價值、未來有轉機的公司或是產業,
其實沒有那麼簡單,否則股神也不會被人稱之為股神了。
關於這一點,我認為可以從市場上的一些蛛絲螞跡來發覺。
股價在下跌過程中,出現異常的大量。
股價在修正的過程中,沒有太多的消息。
基本面或是籌碼面有多方傾向。
在第一點,往往是有心人士在低檔進貨,或是多空換手的現象。
而第二點是市場股價沉澱的過程,越沒有消息面的干擾,越能看出來股價的真實價值。
第三點則比前二點要來得困難,因為需要一點專業的知識,
沒有經驗的人往往會因此跟好機會失之交臂。
(1) 價值投資者:
他們依靠對公司財務表現的基礎分析找出那些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公司未來現金流的現值,這將在後面討論到)的股票。
這種戰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最早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和大衛·多德(David Dodd)提出。由於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公司首席執行官兼主席沃倫,巴菲特(Warren E.Buffet t)的使用,價值投資戰略在20世紀70到80年代受到推崇。
(2)成長投資者
他們致力於尋找那些經營收益能夠保證公司內在價值迅速增長的公司。
著名投資者兼作家菲力浦·費雪(Phi1ip Fisher)在20世紀50年代最早採用這種價值投資戰略的變種。麥哲倫基金經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在80年代對其進行大膽的擴展。
(3)指數投資者
他們通過購買股票來複製一個大的市場細分,如標準普爾500。
格雷厄姆認為這種投資戰略對防守型投資者很有效。范格爾德基金創始人約翰,伯格(John Bogle)在20世紀80年代推廣了這種戰略。
(4)技術投資者
他們採用各種圖表來收集市場的行為,以此來顯示投資者預期是上升還是下降,市場趨勢如何,以及其他的“動力”指標。
這種戰略被《投資者商業日報》的創始人威廉·奧尼爾(william O’Ne)大力推崇並在20世紀90年代未被廣泛採用。
(5)組合投資者
他們確知自己能夠承受的投資風險水準,並通過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投資組合來承擔這個風險水準。
這個理論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被提出,並在70年代被一群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所完善。70年代初,這種戰略由於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伯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的名著《華爾街漫步》而開始流行。
在投資市場載浮再沉已有10年多,直到最近三年來,才有大徹大悟也開始把以前賠的錢回本了許多,不敢說賺多少,隨著操作的次數變少,由一個月一次少到半年一次.以下是我以前所發表過的文章;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我曾經在3年前左右失望的想退出股市,面對一天下跌就賠好幾萬,一個大男生竟然哭了.當時有個想法如果人生可以從來,打死我都不要進來這市場.花時間研究又賺不到錢. 有人告訴我他投資股市第一年遇多頭賺了一千萬是很危險的事,但是能夠從這市場把錢拿走的少之又少.除非你已經離開這世界,否則你還是在這市場.以下,就是我的心得報告
1.嚴設資金管理-否則貪婪和恐懼一定每天不斷上演,我只有50萬資金,如果你資金過大,,市場一波動你的心情一定7上8下,100萬資金已經很大了,漲跌停 就7萬元了,我是上班族我無法承受那麼大的風險一天上下就我2個月的薪水了;1000萬的資金,跌停板板就70萬了,夠嚇人的,也千萬不要借錢來投資,也不要融資買股票,股票會賺就會賺了,千萬不要急.遇到突發的大利空你才可以全身而退.
2.要去尊重趨勢:是多或是空一年做多有三次就很厲害了; 要想說賺夠了就好把機會留給別人嗎,有時也要學會做空,市場盤整的機率有50%
3.保有資金也是一種投資,不要想買股票就會漲停板 ,1元投資股票如果每天漲停板,1年就75萬了,每個人都 是郭台銘王永慶了,大家都是有錢人了
4.融資斷頭萬箭齊發,等到周線收紅或在低檔準備買進了,如果高價股補跌完通常是見底的訊號
5.從季線月線是否黃金交叉或死亡交叉來判斷個股是否走多或空
6.要記得大戶看月線周線散戶看日線,不要太相信技術分析,我只有買進之後才會照技術分析移動平均線來做賣出或加碼 停損用,在底部要從基本面卓手
7.永遠記得底部百日,頭部一日的道理
8.不要預設你能賺多少錢,賺了錢就要把錢領出來存,只留固定的錢在裏面, ,我賺的錢只要能支付一些生活的開銷,我結婚一個月的生活開銷要4萬.只要可以支付一些開銷我就可以多存一些錢. 這樣我就開心了.
9.選股的方向我比較挑瑞士概念股的方向, 董監持有不滿20%不買,負債比比同業高的不買,收帳天數比同業高之處不買,董監有質押的不買
10.融資漲幅超過大盤的漲幅不買收手,休息了,老話一句留給別人賺金錢有限,股市無限,小心駛得萬年船
11.有人告訴我他投資股市第一年遇多頭賺了一千萬是很危險的事 ,如何每年都賺錢才厲害,看過太多周邊的人以前的同事,存活到 現在的少之又少.
12.經常去看公司每季的財報,是否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總幹事的財報解析的非常清楚.
13.有時在空頭市場保有資金也是一種投資
14.許多股市老手,也許在多頭市場賺的錢比新手少,但是空頭來臨時卻反而是第一個全身而退.
15.不要讓投資讓你7上8下,晚上睡不著覺,如果是如此,我會請你不要進來這市場.我覺得看懂財報而去投資是可以讓你買的放心,也不需要花時間看盤,好無聊.
16.要謹記投資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貪婪與恐懼常不斷的上演. 是不是自己常不去收集資料,看到漲就去追,賠錢又不忍心停損,善設停損永不折損,這也是我給大家的勉勵.
17常看到有些人在這市場賺到大錢,但是,人確驕傲起來,想說今年傳50萬,明年我資金一多可以賺100萬,500萬,殊不知你對於股市的警覺心已經被貪婪包圍了.我覺得適當保有謙卑的心也很重要.
18.最後一點也最重要,很感謝網路的發達,也感謝許多人的提攜,讓我能在這市場學到更多,我相信投資是有點點運氣成份在, 賺了錢,建議能提撥部份比例做慈善,我是捐1%,一萬元捐100元也不少,來累績生命的能量,証嚴法師說賺來的錢要分成三 部份,一部份自用,一部份存起來,另一部份則是做功德. 我對於這個市場一直存著敬畏的心,
我從沒預設我要賺多少,我只希望能讓我多的錢來幫助別人.感謝陪你一起走來的家屬, 因為他們或她們也很辛苦,也感謝總幹事的相知相遇. 也附上我的座右銘與大家分享
1.投資股票就要像柯南一樣,細心觀察入微,隨時小心謹慎. 股市是大欺小坑人的市場,千萬不可馬忽.
2.看懂財報不一定會贏,不懂財報很可能會輸.財務報表, 經過仔細評估後,能發現經營者的誠信度,產業產品的能見度, 與財務實力的透明度.它絕對是股票投資的重要指引,是方向盤, 也是煞車器.資產負債表主要是屬安全性指標,損益表主屬獲利性指標, 而現金流量表則是流動性指標,三大報表在投資上相輔相成. 相得益彰.一般法人大戶在進行投資時都會把握三項原則, 即安全性獲利性與流動性原則.
價值投資的原理是在股價遠低於公司內在價值時買進,反之賣出。實際上做的卻完全不是那回事;還有些人則是時常嘲笑價值投資,認為諸如內在價值、安全邊際以及護城河等概念,都只是不著邊際的幹話。其實這些都是沒有真正理解價值投資,是只見其形卻不解其意。畢竟等待過程是痛苦煎熬,沒有一夕之間的獲利,有時不斷下跌,考驗你的忠誠度。
乍看之下實在簡單,不就是低買高賣,有什麼特別的?然而事情絕對不是旁觀者所認為那麼簡單。也就是因為看起來太過容易,常常遭人誤解或曲解價值投資的意義,甚至還有些人會打著價值投資的名號行騙天下。
現在轉換回投資人的角度, 就是謹慎選股, 最在意穩定獲利能力。假設原本每年能夠領到5% 的現金股息(這個數字不難達到) ,因為景氣變差, 股利和股價都會腰斬, 以原來的成本計算, 殖利率剩下2.5% 。一般人可能會陷入迷惘擔心中, 事業主不過是每年分配到的盈餘減少而已。積極者甚至會在此時更大膽投入資金, 待景氣回春時, 企業體質與競爭力反而能夠更上一層樓, 此時,獲利將會相當可觀。
不管是投資還是談戀愛,動機都是買低賣高,因為相信標的價值,所以願意花上時間與金錢。
在情感市場中,有人願意攜手奔老,有人鍾愛One-night stand,就像長期投資與短線投資,青菜蘿蔔各有喜好。
大部分人願意花上好幾個月的時光與人相處,目的是為了確定他是「對的人」,就算確定關係,往往也會在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幾年,才決定是否要共度餘生。
但在投資上,卻有人產生了大膽的想法。
在投資理財上,很多人連自己的另一半 - 「投資標的」都搞不清楚,花上時間與積蓄投入一個與自己不熟,甚至未曾謀面的資產,還期待他能帶來收益。
這樣做獲利的機率,大約等同在路上隨便找路人求婚,他答應你的機率。
所以,沒有做過研究的投資,與賭博無異。
剛進入感情市場時,我們總是將目光放在那些最美、最好看的標的上,經歷了時間的歷練,才明白最好看不一定是最好的。
兩個優秀、長相好看的人再一起,也不一定會有圓滿的結果。
健全的關係與投資有個共同點:彼此了解,且能互補。
比如說,100%的股票倉位與70%股票、30%債券的倉位相比,前者的長期收益更高,但風險也越大,可能在熊市來臨時便虧損50%以上,而後者的收益雖然低一些,但卻能"活得更久"。
1. 2015年行政院推出臺灣版的「生產力4.0計畫」包括哪個領域?
誠実で透明性を持つこと:女性は信頼感や安全感があることを好むため、できるだけ誠実で透明であることが大切です。何かを隠したり、欺いたりしないで、自分の本当の思いや感情を話してください。 尊重と思いやり:女性の感情や必要性を尊重し、思いやりを示し、愛されていると感じさせます。これに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