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光控股債務危機爆發接近一年,債權人申報債權總金額超過數百億元。在新光控股債務危機中,大量金融機構以貸款、擔保、股權質押、債券等方式涉身其中。新光控股債務危機只是浙江地區諸多債務危機中的一家,銀億等債務危機也令人觸目驚心。目前,新光控股的債務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金華市中院受理了新光控股破產重整一案。新光控股和管理人已初步完成重組專項基金的組建方案,確定以「共益債投資」的方式新增借款,以首先解決上市公司的違規佔用資金問題。
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新光控股」)債務危機爆發已接近一年。《紅周刊》記者獨家獲得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資料顯示,債權人實際申報債務539億元,大量金融機構以貸款、擔保、股權質押、債券等方式被拖入新光債務泥潭中。
在涉入新光債務危機的金融機構中,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旗下的華融證券、華融重慶/大連/天津分公司共申報債權超40億元;中歐盛世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下稱「中歐盛世」)持有新光債券21億元,是最大的債券持有人。據記者了解,中歐盛世很可能只是「通道」;浙商銀行對新光控股貸款/擔保等共23億元;中信信託等多家信託公司申報的債權也多在數億元以上,其中北方信託申報債權金額接近35億元,西部信託申報債權31億元……
新光控股為何會爆發如此嚴峻的債務危機?
這或許與該公司治理結構混亂、子公司之間互保嚴重、過度舉債以投資,投資效果不如預期等因素有關。
目前新光控股的債務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而如何處理好ST新光的諸多問題,則是此次債務重組的關鍵,即「力保ST新光不退市並提升其市值」。《紅周刊》記者獲悉,目前新光控股和管理人已確立了「共益債投資」的形式借款,用以化解上市公司的違規資金占用問題。
539億!三大風險點引爆新光債務危機
新光控股債權人的實際申報總金額為539億元,其中擔保債權147億元,普通債權392億元。
自2018年以來,在宏觀降槓桿、銀行信貸收縮等因素影響下,浙江民營企業接二連三地出現爆雷現象,如新光、銀億等相繼出現債務違約、質押危機、股價暴跌、經營受衝擊等情形,而爆雷后所公開的債務規模也往往高達數百億元,在這其中,尤以浙江的知名企業家周曉光創辦的新光控股集團債務危機較為典型。
新光控股集團成立於2004年,股東為周曉光、虞雲新夫婦。公司主業原為流行飾品,之後業務範圍擴展到商貿、地產、金融等領域,旗下有萬廈、新光兩家房地產公司,並持有百年人壽保險等金融機構的股權。
新光控股發展最快的時間是2015年至2017年,在這幾年中,其積極投資了北京四達時代軟體、廣東南粵銀行等企業,而正是其大舉擴展並投資,公司財報顯示,新光控股總資產從2015年末的365.8億元快速增至2018年中期的811.8億元。然而,資產規模快速擴展的同時,負債規模也在明顯增長,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中期,新光控股的總負債分別達到215.37億元、399.55億元、448.67億元和468.98億元。
2018年時,新光控股有多隻債券到期、或進入回售期。當年7月,新光控股發行的15新光01、15新光02等債券出現大跌。9月25日,新光控股集團公告稱,受宏觀降槓桿、銀行信貸收縮、民營企業融資困難等多重因素影響,集團流動性出現問題,公司未能按時償付15新光01公司債券到期應付的回售本金及利息。10月,新光集團又發佈公告稱,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及控股股東虞雲新所持有的新光圓成股份被司法凍結及輪候凍結,佔新光控股持有新光圓成股份的100%,佔新光圓成股份總數的62%。11月底,11新光債到期未能兌付。新光控股債務危機正式爆發,這不僅引發了一系列經營上的負面反應,且新光控股旗下的上市公司新光圓成(現已被ST)在當年11月1日復牌后股價隨後連續跌停。
那麼,新光控股目前的總負債到底還有多少呢?
2019年8月21日,新光控股集團召開了新光控股破產重整第一次債權人大會,《紅周刊》記者獲取的材料顯示,債權人實際申報總金額為539億元,其中擔保債權147億元、普通債權392億元;截至8月21日,可確認債權總金額37.46億元,待確認債權金額501億元(有76億的債權不予確認)。
記者獲得的資料還顯示,對於爆雷情況,新光控股給出了幾點原因:
1。企業擴張過程中不斷大規模投資,但未能按照預期實現良好的投資收益。加之宏觀降槓桿、銀行信貸收縮等因素,企業資金流動性嚴重不足。而且,「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外部舉債,由於融資規模龐大,財務成本和財務風險不斷上升」,最終資金流斷裂。
2。下屬子公司普遍經營不佳,甚至虧損。除新光飾品、新光小額貸款、新光物業、上市公司ST新光外,其他子公司基本處於虧損狀態,且近三年投資的公司虧損尤其嚴重。
3。公司治理上,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和管理存在薄弱環節。「股權結構單一,缺少制衡和約束,導致對外投資不夠科學謹慎」,內控體系和管理規則不完善,對部分子公司未能有效監管甚至喪失控制權。「關聯公司之間的互相擔保和資金占用較普遍,以致關聯公司之間互相牽連,一損俱損。」
華融、浙商銀行、中歐盛世、北方信託等百余家機構成債權人
2018年3月底,大公國際和聯合評級均將主體評級上調為AA+,此次評級上調或許是導致不少機構和散戶踩雷新光債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光控股的539億元的總債務不僅坑殺了自己,且也悶殺了大量金融機構。
在銀行系債權人中,浙商銀行申報貸款+股票質押+持有債券的總金額為23.21億元。在銀行業內,浙商銀行行事一向較為激進。浙商銀行披露的財報顯示,2015~2018年,總資產從1萬億元增至1.65萬億元,凈利潤從70億元增至115億元,就在其快速擴張的過程中,不免也踩中了一些「雷」,除中槍新光控股債務危機外,浙商銀行還通過股票質押給樂視網融資了數十億元。《康美葯業300億「失蹤」之謎》文章中也提到,浙商銀行給康美葯業的總授信規模達百億元上下。
除了浙商銀行外,銀行系債權人中,大連銀行申報債權為10.8億元、廣東華興銀行申報債權為10.2億元、恆豐銀行申報債權10億元、國開行債權近9億元,光大銀行寧波分行風險暴露約6億元。
記者注意到,在非銀行金融機構中,中國華融旗下的多家分公司和子公司也出現在新光債權人名單中,申報債權總額超45億元。具體公司有:中國華融大連分公司、重慶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各申報債權1.12億元、8.79億元和14.53億元。此外,華融旗下的華融證券申報的金融借款+債券+ST新光股票質押的債權總規模也有22億元。
在待確認債權中,第一創業證券的申報債權規模高達23億元;東興證券申報債權規模接近9億元。Wind數據顯示,2017年3月,虞雲新向東興證券質押了8959萬股股票,目前仍未解除質押。彼時ST新光股價在12元以上,據此推算,股票質押融資金額與東興證券申報債權數字大致接近。其他也做了ST新光股票質押且尚未解質押的券商還有中原證券、國元證券、西南證券,三家券商申報債權金額分別是2.38億元、5.94億元、9.3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西南證券在今年8月份還拋出了一份70億元的A股定增預案,其中對信用業務增資10億元。公司表示,「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融資融券等信用交易業務具有風險可控、收益穩定的特徵,」此次增資有助於做大信用業務規模、實現風險可控下的穩定回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